為何是Almost?


Almost是差不多接近的意思,所以almost there即是還沒到達。我的blog名叫Almost Buddhist,意思是近乎佛教徒,但還不完全是。那用什麽來衡量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佛子?是什麽東西在阻礙我們成爲真正的佛子呢?

簡單來說,如果你相信佛陀所說的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盤寂靜,你就是一個佛子。這裏的「相信」還包含行爲上的表現。如果你相信佛法,但卻不依法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爲,即使你已皈依佛教,也只是形式上做樣而已,不算是真正的佛子,只能如我般叫Almost Buddhist。但,Almost Buddhist是成爲Buddhist的一個必要階段,沒有成爲Almost Buddhist的想法或願望,就遑論成爲Buddhist,更別說成佛了。接受、堅信四法印是成爲Almost Buddhist的條件,問題是,你真的能夠、願意接受嗎?

諸行無常:一切事物皆不停變化。這點其實是基於「諸法無我」的事實而說的。諸法無我,意指一切事物皆無自性。什麽叫無自性?無自性就是說沒有一種東西具備不需要依靠任何外緣和條件而能獨立存在的本質。好像很複雜,簡單說就是萬事萬物皆是一種合成的假像。由於是合成的,所以它不能獨存,不能永恒,只會不停變化,所以諸行無常。如果你今年30歲,請對比你自己3歲時的照片;又或者看看外面的世界,周遭的事物,有哪樣東西能夠停駐,能夠永恒?因此,以我們的常識和感官認知,我們不難接受諸法無我和諸行無常。真正令人難以接受的其實是諸漏皆苦和涅盤寂靜兩個概念。

諸漏皆苦:所有情緒感受,最終只會導致痛苦。不良的情緒,例如憤怒,嫉妒,悲傷等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感受,這我們能理解,但那些分明是好的情緒呢?好的情緒也會衰退和變化的,所以最終也只能爲我們帶來痛苦,而且變化的程度越劇烈,速度越快,造成的落差也越大,痛苦也越大。我們都喜歡高興,不喜歡不高興,但事實上,所有的高興,最終都會讓我們不高興,只是我們在高興的那一刹那完全不自覺罷了。就這點來說,我們很多皈依佛的佛子其實連Almost Buddhist都還不算,因爲我們都在不斷追求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不斷在增加刺激我們興奮的因素,我們樂此不疲在做情緒的奴隸,這和我們不接受諸漏皆苦的觀點有關。那是不是要放棄物質的追求而苦行呢?那也不必,你所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什麽是自己需要的?什麽是自己想要的?

至此,佛教看似很悲觀。如果佛陀只跟我們說什麽諸行無常或諸漏皆苦的話,那佛教確實是悲觀的,可事實並非如此。佛陀說完了苦和苦因之後,就提出了滅苦的方法和涅盤的概念。涅盤是依法修行,苦滅之後的一種狀態,它超越概念和語言,以我們的常識和邏輯是無法想象理解的。這或許是佛教的一個死穴,因爲我們好像在說一種類似天堂的東西。不過,涅盤不是一處地方,你也無須死了才能去,如果你能放下一切執著,當下即是涅盤。如何放下執著?佛陀已經在四聖諦的道諦中教你如何走了。你相信你能放下一切執著嗎?你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嗎?你相信有一種永恒安樂是超越語言概念的嗎?你相信佛陀的八正道能帶你通往涅盤嗎?你相信過去已經有無數菩薩和聖者證得涅盤嗎?你是Almost Buddhist嗎?

佛誕快到了,大家又在興高采烈地紀念佛陀這位偉大的覺者。綜觀佛陀的一生,最讓我驚訝的,不是他剛出生就能七步蓮花,說什麽「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他超越常人的IQ;也不是他行苦行的非凡毅力;而是他能毅然放棄我們現在窮一生精力都在追求的東西,以求永恒的解脫。我們都知道佛陀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太子,他不愁吃穿,有權有勢,有錢有美人,而且是無數,加上以他的智慧,如果他繼承王位,成就一定超越歷史上任何一位君主,可他爲何放棄這一切呢?而我們又爲何在苦心追求佛陀一開始就放棄的一切呢?佛陀以行動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兢兢業業,卑躬屈膝,勾心鬥角,甚至損人利己,出賣尊嚴和良心所追求的一切,最終都是徒勞的;真正的幸福在放棄追求你所認爲的幸福之後。

一個真正的佛子應該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麽,而不是把自己想要的,當成是自己需要的,並以什麽熏習,什麽業力爲藉口,自己麻醉自己,繼續沈淪六道。所謂願力超越業力,佛陀爲我們指引前路,走不走,堅不堅持就看我們自己了。別誤會,我不是建議大家放棄世俗的東西出家去,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逐步朝「少欲無爲」的方向走。在憶念佛陀的同時,我們也該反省反省:自己是如實知行的Buddhist,還是知而不行的Almost Buddhist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荃灣竹林禪院

屯門妙法寺

鑽石山志蓮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