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Amour (2012) - 令人「難受」!

★★★★☆

〈愛(Amour)〉是一部令人非常「難受」的電影。

通常一部電影能催人淚下,靠的都是感人的配樂,但〈愛〉可以說是一部完全沒有配樂的電影,包括片頭和片尾。除了片中演員演奏和播放CD的那幾下鋼琴聲之外,其餘的就是演員的對白,然後就是靜謐,過程中你甚至可以經常聽到自己的呼吸聲。那種死寂感,令人「難受」!

電影98%的鏡頭,都是在兩位老人居住的那間apartment裡轉來轉去,其他景象完全欠缺,連丁點兒窗外的景色都沒有,除了兩個場景:一個是開頭的那場鋼琴表演(但鏡頭拍的不是演奏者,而是看演奏的觀眾);另一個就是當男主角發惡夢的時候。那種空間局促感,令人「難受」!

奧地利導演Michael Haneke最擅長拍一些令人「難受」的電影,目的是揭露社會的病態,以及告訴大家,其實人性可以很極端。未必人人接受他的電影,也未必人人接受他最喜歡的拍攝手法──長鏡頭──就是一take過,沒剪接,沒特效,沒配樂,很多時候甚至不移動鏡頭,而且一段戲的長度起碼都超過5分鐘(非常考驗演員演技,片中那兩位法國老演員的演技──真是無可挑剔)。〈愛〉幾乎有八成的戲都用長鏡頭拍攝,對白平淡,甚少鏡頭切換。那種沉悶寫實感,令人「難受」!

〈愛〉的主題是令人難受的老、病、死。到底如何去面對人生這三大苦,而當眼巴巴看著親人至愛被這三大苦折磨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我們都喜歡「生」,不喜歡「死」;喜歡「青春健康」,不喜歡「老病」。我們不斷追求「好消息」,逃避「壞消息」,而不能接受:「壞」與「好」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而在過程中,我們往往都選擇用極端的手段去解決,令我們的人生苦上加苦。就像電影的結局,令人「難受」加「難受」!面對如此令人「難受」的電影,是選擇堅持看完,還是中途離開,多少都反映你面對人生的態度。

但,「難受」的電影不代表它不好看,沒價值。恰恰相反,它能逼我們去反省,去睜開眼睛看一看,到底我們的心哪兒出了問題。〈愛〉令人「難受」,所以它震撼、刺痛我們的心。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實至名歸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荃灣竹林禪院

屯門妙法寺

沙田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