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3

Zero Dark Thirty (2012) - Where'd You Wanna Go?

Image
★★★★☆ Jessica Chastain’s Maya,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100% sure that Bin Laden’s in a compound in Pakistan rather than in some caves in Afghanistan, is picked up like a VIP and asked, after pulling off her hunt for OBL, ‘where’d you want to go?’ She however, looks poignant, helpless and lost all of a sudden, with tears streaming down her face. She chokes, and can hardly answer the question. Are those tears of joy? The joy of finally being able to gain justice and avenge the innocent? I don’t think so! ‘Zero Dark Thirty’ is Kathryn Bigelow’s latest since her 2008’s Oscar-winning ‘ The Hurt Locker ’. Compared with THL, actions in ZDT are few but very intense. The last 30 minutes of the film really is a masterpiece of example of how a real exciting action sequence’s supposed to be like. It manages to take my breath even though I already know (everybody does) that the S.E.A.L. team’s going to make it for sure. The whole plot basically centers on Maya’s madness and perseverance

Candy Crush Saga - 玩物喪志?

Image
現在環顧四週,不難發現,大家都在府首喪玩 Candy Crush ,喪到廢寢忘食,第二天睡眼惺忪起床、上班,搭巴士的時候,還是繼續玩,就算病魔降臨,依然無法阻止你吃「糖」,大家好像吸了毒,欲罷不能。就算連從來都不打機的公司清潔阿姐,都在埋頭苦幹吃 Candy 。到底這個遊戲有什麼魔力? Candy Crush 很自然讓我聯想到四個字──玩物喪志。我記得友人說過,玩物喪志不一定是消極的,相反,玩物必須喪志,否則你不能體會當中的樂趣。其實他說得對,做事應該投入,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如果凡事都是三分鐘熱度,最終很可能是一事無成。玩 Candy 和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需要的就是那份堅持的態度和毅力。做事如此,在修行上,也應稟承這種「喪志」的態度,因為只有「喪志」,你才能有「法喜」,有「法喜」,你才會真正地、自然地「精進」,而不是以強迫的,敷衍的、自己騙自己的方式去修行。當然,凡事都有代價。玩 Candy 喪志的代價可能是你的健康、一份工作、甚至一段關係等等;而修行「喪志」的代價就是你可能要經常吃虧、被人欺負。親人曾經對我說:可以信佛,但不能沉迷。我聽了之後只能搖頭苦笑。我笑我自己在學佛上還遠遠不夠「喪」,因為還有很多的放不下。一個人如果能夠以喪玩 Candy 的精神去投入學佛,那他一定能夠超越輪迴。無奈,夠「喪」的佛子始終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理性」地自認為學佛太「喪」不是好事! 我覺得,玩 Candy 沒有任何秘訣,只有四個字──隨緣盡份。 Candy 其中一個好玩的地方就是有些東西你是不能控制的,例如上面掉什麼糖果下來,數量多少,能否掉在適當的位置,能否撞出你想要的特別糖果,這些都是你無法控制的「緣」。這些緣每次都不同,因此你每次過關的機率也不同。有人說玩的次數越多,過關的機會就越高,這點我懷疑。有時你無心插柳,反而輕鬆過關。有時你步步精心計算,卻偏偏相差太遠,因為「緣」作怪嘛。有些關卡一看就大叫 mission impossible ,讓人沮喪得幾乎要 delete 整個遊戲,但只要堅持,等待「緣」的到來,最終還是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而奇蹟往往是在最後幾個 move 才出現。很多時候,我們距離成功只是差那麼一小步,但就是在跨出那一小步之前,我們就被之前的種種失敗說服而放棄。如此,就與成功的那種亢奮無緣了,也無法體會什麼叫 impossibl

愛 Amour (2012) - 令人「難受」!

Image
★★★★☆ 〈愛 (Amour) 〉是一部令人非常「難受」的電影。 通常一部電影能催人淚下,靠的都是感人的配樂,但〈愛〉可以說是一部完全沒有配樂的電影,包括片頭和片尾。除了片中演員演奏和播放 CD 的那幾下鋼琴聲之外,其餘的就是演員的對白,然後就是靜謐,過程中你甚至可以經常聽到自己的呼吸聲。那種死寂感,令人「難受」! 電影 98% 的鏡頭,都是在兩位老人居住的那間 apartment 裡轉來轉去,其他景象完全欠缺,連丁點兒窗外的景色都沒有,除了兩個場景:一個是開頭的那場鋼琴表演(但鏡頭拍的不是演奏者,而是看演奏的觀眾);另一個就是當男主角發惡夢的時候。那種空間局促感,令人「難受」! 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最擅長拍一些令人「難受」的電影,目的是揭露社會的病態,以及告訴大家,其實人性可以很極端。未必人人接受他的電影,也未必人人接受他最喜歡的拍攝手法──長鏡頭──就是一 take 過,沒剪接,沒特效,沒配樂,很多時候甚至不移動鏡頭,而且一段戲的長度起碼都超過 5 分鐘(非常考驗演員演技,片中那兩位法國老演員的演技──真是無可挑剔)。〈愛〉幾乎有八成的戲都用長鏡頭拍攝,對白平淡,甚少鏡頭切換。那種沉悶寫實感,令人「難受」! 〈愛〉的主題是令人難受的老、病、死。到底如何去面對人生這三大苦,而當眼巴巴看著親人至愛被這三大苦折磨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我們都喜歡「生」,不喜歡「死」;喜歡「青春健康」,不喜歡「老病」。我們不斷追求「好消息」,逃避「壞消息」,而不能接受:「壞」與「好」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而在過程中,我們往往都選擇用極端的手段去解決,令我們的人生苦上加苦。就像電影的結局,令人「難受」加「難受」!面對如此令人「難受」的電影,是選擇堅持看完,還是中途離開,多少都反映你面對人生的態度。 但,「難受」的電影不代表它不好看,沒價值。恰恰相反,它能逼我們去反省,去睜開眼睛看一看,到底我們的心哪兒出了問題。〈愛〉令人「難受」,所以它震撼、刺痛我們的心。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實至名歸啊!